九月七日,是河南师范大学新生报到的第一天,是我主动请缨,和爱人一起,由我开车,送朋友的女儿去那里报到。
朋友是爱人的同事,交往多了,爱人的同事就成了爱人和我共同的朋友。多年的交往,我和爱人是她所信赖的,送女儿上大学的事也让我开车“共同担当”,也是因此。
按照之前的约定,早上七点,我就和爱人一起,开车接上了朋友和我们送学的主角——小璐,再装上朋友精心为小璐置办的行装,就往新乡出发了。
河南师范大学,在河南省内都简称“河师大”,她可是省内三甲,国内排名也相当靠前的高等学府。按说,省立大学应在省会,而在全国,极少有以“省”命名的大学,不设在省会的。不过,我就知其三处: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中州大学和创建于一九五一年平原师范学院。一九四九年,平原省建立。第二年十月,平原省政府决定成立“平原大学”。一九五一年三月,学校定名“平原师范学院”。一九五二年十一月,平原省撤销后,平原师范学院于一九五五年八月与设在开封的河南大学合并成立河南师范学院,设一、二两个分院,一院在开封,二院在新乡。后,二院先后更名为“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一九八五年年六月,新乡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至此,学校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该校属省属重点大学,位于豫北名城新乡,坐落于广袤的牧野大地,美丽的卫水之滨。她是河南的高等学府,也更是我心中的高等学府。故,倾慕已久!
我之所以主动请缨,来送小璐,除帮忙之外,也有“倾慕之心”在作怪。没曾步入此等学府的我,很想以学习的心态进去长长见识。
新乡距我们所居的小城安阳很近,仅百十公里的路程。小璐可能因高考前的劳累辛苦,在几个月的假期里还没歇过来劲儿,一上高速,就睡着了。一路上,朋友不停地向我们说起了她离婚后一人拉扯小璐长大的经历。在朋友十几年前离婚后,我多次见到过朋友,也无数次的听她说起小璐。不过,其前后的说辞,侧重点却大不相同。之前,她说得更多的是她对小璐的严苛;而现在,我听到更多的是朋友对小璐所取成就的赞誉。那时的艰辛严苛,现在再次从她的嘴里说出来,全是幸福。我知道,这是她通过艰辛的付出,而喜获“丰收”后的快慰。
由于我提前就查看了去学校的地图,不一会儿,我就将车子径直开到了河师大东校区的南门。
在校门口,民警、保安、和穿黄色T恤的学生志愿者井然有序指挥着来往的人车进出。我们的车子刚一靠近,公安民警就给我打了个标准的交通手势,让我将车开进了校园。校园内,和门口略有不同,几乎清一色的“黄T恤”,十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在道路两旁站着,用手势指导我们前行。在他们的指引下,顺利停在了法律系的行政楼前,是新生报到的临时停车场。
刚一下车,一“黄T恤”就迎了上来,主动为我们服务。在他的指引下,徒步向西不远,就到了西门里环岛广场边上临时搭建的新生报名处。由于时间尚早,报名处虽很热闹,但并不拥挤,几乎不用排队。报名处的“黄T恤”更是热情,我们一过去,就主动给我们打招呼,并耐心细致地指导。“叔叔、阿姨请你们坐下稍等,马上就好”,在小璐填写报名手续时,一边的“黄T恤”又主动招呼我们几个大人在一边的休息椅上坐下,从饮水机里每人给我们接了一杯水,递到了我们手中。顿时,我们就心生暖意,为河师大安排的周到所佩服,为“黄T恤”的热情所感动。我掏出相机,将这一画面做了定格,在定格了小璐报到瞬间的同时,也定格下了这份感动!
小璐办好了报名手续,还是由领我们来这时的“黄T恤”领着,回到车边,帮我们拿上行李,往宿舍送。小璐的女生宿舍在东校区北半部,十几栋宿舍楼称半扇面型排列,是最北一栋。我们提着行李,沿着树荫下的水泥小路,一直向北走。路虽不宽,却很热闹,成了学哥学姐们办起的“集市”。粗略一看,保温瓶、脸盆、衣架衣钩、卫生纸、电线插座、锁具,反正是学生用品,在路的两旁应有尽有。我们一路走过,就像赶闹市里的集市。
到了楼道门口,办了入住手续,是的顶层六楼。朋友给小璐买的皮质行李箱是所带行李中最大最重的,没有电梯,手里已帮我们拎着不少东西的“黄T恤”,想帮我抬,我没让。我弯下腰,用力就将沉甸甸的皮箱扛到肩上,一口气“飞”到了六楼。小璐看着我的麻利劲儿,夸奖说:“叔叔,你真帅!”
六楼的走廊两侧,分南北全是宾馆标间样的宿舍。在我想象中,大学的寝室应是像部队一样的上下铺,而到了小璐的宿舍后,才发现和我的想象有些不同。房间的两侧,虽然各一字摆了三张床,可有“上铺”,而无下铺。在本是下铺的地方,是合体的书桌衣柜,我虽然对这样的组合“物件”叫不上名字,但可以肯定,她完全是一学习和生活的个人“小天地”。桌面上的墙壁上,有插座和网线插座,方便取电和上网。房间的尽头是北凉台,站到凉台北望,可远眺北雄太行,近览牧野大地。
朋友是个爱洁净的勤快人,对女儿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从进到宿舍,就没闲。她先将小璐的“小天地”用自带的新毛巾里里外外擦拭干净后,又亲自爬上床,给小璐铺床。我和爱人也在帮忙收拾,可朋友仍不放心,在她铺好床后,又将我们擦拭和收拾过的地方,又亲手收拾一遍。在朋友忙碌时,我切实感受到了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我不由再次端起相机,将这份爱又做了定格,我想让“爱”永衡!
日近中午,爱操心的朋友也没给女儿收拾够。在去吃饭的路上,是朋友要办的第二大事,就是去银行给小璐存生活费。银行在西校区大门西侧,我们开车前往。出东校区南门,一路向西,穿过卫河,不远就是西校区。一路上,全是送学生的人和车。因西校区是河师大的本部,在那的学生也许更多,故来西区的人和车更多。虽有严格的交通疏导,但也快行不得,还没有步行快。经现场交警默许,我们将车停在了路边,徒步前行。
我们随着人流,刚涌到西校区门口,就看到银行门前排着长队,排队的全是家长,旁边站着自己家的学生娃。让朋友和小璐也去排队,我和爱人走近了河师大本部。
老校区的正门宽大巍峨,庄严、大气,黄色的大门上,是毛体“河南师范大学”。校名是否为毛泽东亲笔所提题,我无从考证,可从字体看,应是他老人家的“亲笔”。没等细看,就被送学生的人流涌进了大门。一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位于校园正中的毛泽东塑像。他“站在”高台之上,显得高大,慈祥。伟人高举右手,仿佛在说:“孩子们:快进来;孩子们:你们学习辛苦了!”在他传神的眼中,我能感受到,他老人家对祖国未来的期盼,对祖国花朵的爱戴。
主席塑像的两侧,镌刻在青石上的两句话,不知是校训或是办学宗旨,确使我印象深刻:东侧为“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 ,西侧为“明德、正学、倡和、出新”。 我虽知道,这些是出自《论语》、《大学》等古书典籍,但本意并不全解。回来之后,翻经查典,才知“厚德博学 止于至善”是努力彰明高尚之道德,弘扬科学与真理之精神,倡导和谐之社会,不断与时俱进,创生新思想,获得新发展之意;“明德、正学、倡和、出新” 是为每一个人,无论是修德还是进学都应当不懈的努力,追求达到最高的境界之意。我肃然对这两句话心生敬畏,更喜欢这两句话了。
回过头来,细看往里涌的人流,可以看出,按搭乘的交通工具不同,分作两类:开车来的和打车来的;按照来人多少分,可分为学生自己来的和亲友送来的;按照来人所提行李包裹分,有提行李箱来的和用鱼皮袋子或化肥袋子来的。以以上两个特征,我再一揣摩,来人又大致可分出,城里人和乡下人,穷人和富人。我也知道,这样的划分,既不公平也并不完全准确,但我并无一丁点歧视之意。反而,看到用化肥袋子装行李的背着来的学生,我心生敬意,甚至对他们的父母感到敬畏。我肯定,他们的父母一定是和我的父母一样,是在乡下辛苦劳作,并时时关注我们的乡里人。
我想,不论是城里人或是乡里人,他们能有幸步入高等学府,父母亲人对他们的期望是一样的,他们到这里的目的也是一样的,无论一个人世出城乡,无论家境优劣,他们作为学生的地位和学习的条件与权力是平等的,他们无怪乎一个称呼——同学。
有人说:旅游是为了感受差异;教育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们思想和体质的活动。通过今天的送学,使我再一次真切的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爱,一份热情是社会的爱,一块石刻是师德良心,一份感动是感受了天下的大爱。这,在顺便“旅游”的当儿,有了份感觉,有了份感动,不也是受了人生生动的一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