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外作品

九月九重阳节——中国的老人节

  发布时间:2009-07-24 16:40:44


在我国的民族节俗中,重日节占了相当多的数量,像二月二三月三端午节六月六天贶节七月七牛女会等,九月九重阳节是我国很重要的重日节,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传承,他的节俗主要有登高、祈寿、配茱萸、饮菊花酒等内容,也称中国的老人节,其节日形成渊源有三个方面。

一、丰年庆节俗

农历九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果业收获已毕,特别是在远古的中原地区,各种庄稼、果疏都已收获,这种收获的庆典活动,我国先民们就安排在九月进行,称之为丰年庆。庆丰年活动主要是祭祀,风神雨神土地神等天地各神祗。但就普通情况讲,做为节日那时还很原始,没有固定节期,做为节日尚未形成,有节日的雏形,对构成后世的重阳节的重要节庆事项等都基本具备了。

二、先秦两汉时期的阴阳象数理论,使流传已久的各种九月丰年庆活动有了一个固定的日期——九月九,因而使之实现了节日化。

按阴阳象数理论解释,凡奇数均为阳数,偶数为阴数,阳数中三与九尤为神密,其中九被认为是老阳之数或阳数之极,称之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九为阳数中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是最大两阳数的叠合,因此九月九日被作为重阳之日是非常符合数字逻辑的。在先人的观念中还认为天有九层谓重阳,清气聚集谓重阳,阳数叠合谓重阳。总之,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形成,使流传已久的各种丰年庆活动有了一个固定的日期,使之节日化了。

三、道教文化的影响,使重阳节有了实质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影响最为深远博大,可以说,儒、释、道三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都文化做为儒、释、道三教之一,与儒学和佛教更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在道教体系中,道教所追崇的三位最高神中之一是道德天尊,道德天尊我们知道即是老子的化身,老子的生日传说是九月初九。道教中次一等的天神是玉皇大帝、真武大帝等,传说真武大帝生于三月初三,升仙(即死亡)于九月初九,九月初九是其仙逝祭日。我国民间还有黄帝轩辕氏于九月九日登遐升天的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便演易出一种神密观念。九月九日登天成仙,说这一天最容易登天成仙。因此,这两位道教天神的特殊日期在九月九的节日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赋予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再结合古代阴阳象数理论中认为的清气聚集,浊气下沉的重阳日是一年中最适合登天成仙的日期。

由此,产生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登高,登的再高也不可能升天成仙,登高成仙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升天求仙的的活动便演化成为登高祈寿的活动。所以,祈寿祈福便成为重阳节一个重要的主题活动。以致于我们现代人把重阳节称之为老人节。数的阴阳划分本没有凶吉的含义,然而两个最大阳数的叠合在演易传承过程中却赋予了其吉祥的含义。每位老年人都希望自己长寿,每位子女也都希骥自己的父母幸福、健康长寿,于是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定为老人节也就顺理成章了。

另外,重阳节古人还有配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如唐代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上古人称之为壁邪翁,认为配之能祛辟邪魔。菊花为延寿客,食之延年益寿,本来远古的丰年庆活动饮酒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经过先秦两汉文化诠释后,九月节庆的饮酒活动便有了特定的神密意味,即九月九为重阳,酒为阳水,重阳的酒更是阳中的阳水,再加上菊花的延年益寿的药用功效,故饮之可达延年长生的目的。

重阳节延之今日,做儿女的每逢此节都要回家看望父母老人,国家机关及相关领导人也有组织的到各地敬老院、福利院看望那些孤寡、孤独、无儿无女的老人,为他们添福祝寿,形成我国特有的老人节节俗。

近年来,我们安阳近郊农村还形成了这一天为老人晒被子的风俗。这一节俗的提倡和形成得益于我们安阳的老龄工作委员会,他们为促进和发展我国尊老敬老的传统文化,提倡和开展了九月九日为老人晒被子的比富活动,意为天气开始转冷,老人过冬的衣被是否已经准备完备。通过晒被子活动,比比哪家儿女更孝顺,寓意将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邢黎静    

文章出处:龙安法院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4022138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