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湖南大学新闻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
廉洁是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美德,是华夏文明历来的传统。宋代司马迁说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廉洁,即是公正不贪,清白无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政者是否勤俭节约,是否廉洁清政,是否抵制物欲横流。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淤泥而不染”是古往今来对廉洁最好的概括。中国五千年的古国文明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廉洁的底蕴。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也为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一些封建毒瘤。
廉洁当为海瑞,以“清廉近诈”而遭到同僚排挤。去世时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廉洁当为海瑞,为官数十载,家里只有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甚至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廉洁当为海瑞,刚直不阿,立身正行,留得清名垂千古!
廉洁当为周恩来,百万人民,十里长街送总理。廉洁当为周恩来,毕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不求索取,但求奉献,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连自己的骨灰都撒到中华大地,完全彻底地实践了他“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的宏愿。廉洁就是一句简单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一个七品芝麻官的质朴之言。一代又一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清官廉吏,他们的志向,他们的追求,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命运,他们的价值,无论是在他们的当代人或后代人中,都能激起仰慕、钦敬、感慨和启迪,振聋发聩,经天行地,聚积成中国廉政文化的支柱。
那些在历史上遗臭万年的贪官污吏,千百年来在泛黄的史书上散发着腐烂的味道。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查抄时家产一共有11亿两,相当于清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一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中国第一贪官他当之无愧!腐败不仅仅是社会的蛀虫,更是一切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大肆挥霍,以至土地荒芜,生灵涂炭。瓦岗人不满其暴政,遂起而一呼百应,隋终灭亡。由盛及衰,历时仅廿九年。秦始皇大兴土木,建阿房,广征役夫,故曰:“国廉则兴,国奢则亡。”
廉洁是一种高尚而可贵的道德准则,公正无私的衡量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一提到廉洁,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为官者,似乎廉洁与我们普通人,与我们当代大学生相去甚远。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每个人都随时受到廉洁天平的拷问。廉洁不仅仅是一种官场道德,它更是一种社会美德。它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传承,是政治文明的理念,是人以笔直身躯屹立于世的强大后力支持。古代子罕以不贪为宝,得玉则失廉,失玉则失宝,子罕选择前者。用自己的刚正廉洁守护自己君子的名节。时代进步,社会发展,廉洁始终是无价之宝,始终是我们平治天下的法宝。戒奢以俭,必居安思危。
社会主义的廉洁从建国既有。毛主席曾说: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企业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之一。
廉洁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主要是从治理国家的高度出发,对从政者、管理者和各类从业人员提出的戒律和规范,这也是我们平时经常所提及的概念。中国早在古代就已提出:从政必清正廉洁,必修身养性,必谦虚谨慎,必居安思危,必善始善终,必礼贤下士,必赏罚分明,必知人善用。廉洁修身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具有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
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认真贯彻和牢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是各级党组织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课题。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落实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具体体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一种常态运行的体制和机制,是基于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探索而形成的,必须贯穿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这项制度只有与廉政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并一以贯之,形成统一的整体。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使责任制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地得到开展,这既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责任制工作的必然要求。
廉洁自律搞的如何,制度自然是一方面,但重要的还是人本身的因素。执政强国,执政兴邦,执政富民,执政清廉,关键在于治党治国治军得“德才兼备,智勇双齐”之人才。探源传统廉政文化,我们可以看到,早在先秦时代,诸子就有 “用贤人而去不肖”的思想,指出治国兴邦济民体民“主聘贤儒(品行兼优者),主任旧齿(经验丰富者),万事乃理”;“不肖在位,国受其害”,“君用妄人,必受祸殃”。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小到企业,大至国家,得人才者发展速度快,发展后劲足,创新原动力充沛。“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一重要思想在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同样可以追溯到渊源。“择能而使之”,“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等典故佳话,流传千年至今仍光泽闪烁。汉高祖刘邦总结自己取天下是因为得了“三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和。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诸葛亮在他的《出师表》中劝谏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联系现实看,一些企业被蛀垮,一些地区乌烟瘴气,亦乃“亲小人,远贤臣”之恶果也。
爱民、为民,是传统廉政文化的核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史上的清官廉吏,虽为“忠君爱国”思想所束缚局限,但五千年上下,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鞭策忘我,“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的躬身践行,都体现着“天下为公”、“爱民为民”的追求和价值观。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利益作为唯一宗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邓小平说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胡锦涛重申“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他们结合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世界潮流,不断地为立党为公、爱民恤民的民本思想注入时代精神,从而使我们党内的健康力量始终占主导地位,使广大党员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保持公仆本色都有着具体的目标和准则,周恩来、焦裕禄、孔繁森…….就是我们共产党人为民爱民的典范和楷模;而人民群众也正是从能够“始终代表”自己“最根本利益”的这一代又一代典范和楷模身上、从党内健康力量与腐败现象所进行着的不懈斗争中,增强着对我们党的信任、拥护和期盼,从而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深厚弥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升华超越,是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瑰宝。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由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政治文化环境、具有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思想品格的民族精英的为民效国之志、清正廉洁之风融聚的传统廉政文化,无论是崇论宏议还是吉光片羽,无论是躬身践行还是慷慨赴难,读其文观其人咏其事,撼人心灵,催人奋进,如登高山之望远,回肠荡气,心旷神怡,受到激励和启迪。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恢宏丰厚,是一代代民族脊梁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新体系下,鉴以往之史例。从浩繁的历史长卷中吸取代代精英铸就的反腐精华,顺应潮流发展的思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曲折道路上根治腐败的信心,按照 “三个代表”的要求,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