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户籍制度之所以长期以来屡遭诟病,主要是户籍与公民的身份待遇紧密相联系,在城乡二元制户籍制度下,城与乡的户口含金量有着天壤之别,户籍的背后赋于了很多的有差别的权利,城市凭借政权优势获得很多诸如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福利等权益,并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游走于各个城市之间,他们更是受到了很多的身份歧视。
近年来社会要求户籍改革的呼声很高,各地尝试户籍改革的措施也很多,但总体是雷声大、雨点小,城市人做为既得利益者,不愿将自己的差别利益与农村人分享。即使是对农村开了道门逢,也是从引进农村精英人才,及引农村资金角度,使个别富起来的农村精英溶得城市。即便是这个别精英有时也不能与城市原住民相提并论。如有的城市在一定条件下,也只办蓝本户口,个别农民精英,即使将整沓人民币砸向城市,成为了城里人,但也不能与城市原住民享有同等福利待遇;还有的城市试办暂住证,以此想阻挡大批进城的农民工。但暂住证并没有阻挡住大批涌进城市的农民工,反而是使连暂住证都没有的农民工遭受到了更多的身份歧视。
所以,影响户籍制度改革的因素,不是担心社会治安的混乱和管理的有序,而是城市人既得利益怎样保障问题,城市人的既得利益不愿与农村人分享,不愿分享的心理因素是怕既得利益受损。
我国长久以来,赋予户籍制度更多的本不应由它背负的内涵,户籍制度改革,关键是剔除户籍制度背后所隐含的利益差别,没有了利益差别,户籍与利益差别待遇相脱钩以后,户籍制度做为一项社会管理制度,它也就复位了,回复到它应有的职能中去,也就不会再遭人诟病了。
因此,改革户籍制度的重点应放在城乡权益均等,城乡机会均等方面。比如说,就业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在招用人员时要一律机会均等。农民工要获得与其他工人一样的保险待遇和工资福利保障。以后要取消农民工等带有歧视性的称谓。比如说教育,国家在城市投入多,农村教育投入少,长期的这种投入的不均衡,使得农村教育经费等严重不足,师资不足且水平不高,农村人怎样与城市人实现教育均等。再比如社会保障……。
户籍制度改革,重点不在户籍制度本身,而在均衡城乡的权益差别。国家这几年经济高速发展,财政收入连年以二位数的速度增长,今年财政收入有望达到八万亿元,这么巨大的财政收入为均衡城乡差别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证。国家到加大农村投入,均衡城乡差别的时候了。